当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突破 2.8 亿,占比达 19.8% 时,养老服务行业早已从 "边缘领域" 跃升为国家战略级赛道。在这场关乎亿万老年人幸福的民生工程中,40.6 万个养老机构与设施(民政部 2025 年数据)的 "掌舵者"——10 万余名养老院院长,正站在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10 月 16-18 日将在杭州启幕的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成为解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钥匙。
老龄化倒逼下的 "院长突围":从 "照料者" 到 "生态构建者"
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已达 799.1 万张,但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一线城市高端养老院一床难求与部分县域机构空置率超 30% 并存,80% 的机构仍停留在 "温饱型照料" 阶段,仅有 12% 能提供专业医疗康养服务(《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 2024》)。这种失衡背后,是养老院院长角色的滞后 —— 多数从业者仍将自己定位为 "管理者",而非 "服务设计师" 与 "资源整合者"。
本次大会提出的 "弘扬院长精神、陪伴院长成长" 主题,直指行业核心痛点。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吴玉韶会长强调的 "五大功能" 中,"政策宣贯" 与 "融合创新" 的结合尤为关键:当民政部推动 "9073" 养老格局(90% 居家、7% 社区、3% 机构)深化,养老院院长需要从 "床位提供者" 转变为 "社区养老枢纽",这要求他们既懂政策细则,又能链接居家、社区与机构资源。
10 万院长群体的能力断层已成为行业瓶颈。某第三方调研显示,仅 38% 的院长具备医疗护理管理经验,15% 接触过智能化养老系统,而能统筹 "医养康养旅居" 融合项目的不足 5%。大会设置的 "数智赋能养老新生态"" 老年康养旅居创新实践 " 等分论坛,正是为填补这些能力鸿沟而来。
从 "经验分享" 到 "生态共建":大会如何重构养老服务价值链?
与首届相比,本届大会的 "全链条平台" 定位暗藏深意。在 "院长讲,讲院长" 的模式基础上,新增的 "智能化养老技术应用" 议题,呼应了行业最迫切的转型需求 —— 据工信部数据,2024 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突破 5000 亿元,但养老院智能化改造率不足 20%,多数机构仍面临 "买得起系统、用不好功能" 的困境。
杭州市 "数智养老" 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构建 "全市养老服务一张网",将 423 家养老院接入智能监测系统,跌倒预警响应时间从平均 40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家属满意度提升至 92%。这种 "技术赋能服务" 的案例,正是大会 "现场观摩" 功能的核心价值 —— 让 10 万院长看到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更值得关注的是 "产业链激活" 的底层逻辑。当康养产业融合成为趋势,养老院不再是孤立的服务节点:与康复器械企业合作可降低采购成本 30%,嵌入文旅资源能使入住率提升 25%(浙江某连锁养老院数据)。大会设置的 "多元化产业融合" 分论坛,实质是搭建资源对接的桥梁,让院长从 "机构管理者" 升级为 "区域养老生态操盘手"。
10 万院长的成长命题: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平衡
徐建中执行会长提出的 "三大目标",实则勾勒出院长群体的能力坐标系。在 "明确发展方向" 层面,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民政部要求养老院强化公益属性,而运营成本年均上涨 8%-10%(人力成本占比超 60%),迫使院长必须在 "公益初心" 与 "可持续运营" 间找到平衡点。
"新势力院长脱口秀" 的创新环节,暗含着行业代际更替的信号。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院院长平均年龄 52 岁,45 岁以下仅占 18%,而在杭州、上海等试点城市,35-45 岁的 "新生代院长" 已带领机构实现服务溢价 20% 以上。他们擅长用短视频展示养老院生活,通过社群运营增强家属粘性,这些 "反传统" 做法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浙江省民政厅的 "浙江特色" 承诺,指向区域经验的可复制性。作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的 "医养结合" 覆盖率达 92%,农村养老院改造达标率 88%,这些实践将通过大会的 "经验交流" 功能,为中西部地区的院长提供参考 —— 毕竟,我国 40.6 万个养老设施中,60% 分布在县域及农村,他们的转型速度直接决定行业整体质量。
当老龄化进入 "深度阶段"(预计 2035 年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30%),养老院院长的角色早已超越 "机构负责人" 的范畴,成为银发经济的 "微观引擎"。第二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的价值,不仅在于三天的交流与展示,更在于为 10 万院长注入转型的勇气与方法 —— 从服务链的优化到产业链的重构,从个体能力的提升到行业生态的共建,这场盛会正在书写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叙事。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当每一位院长都能成长为 "懂政策、通技术、善经营、有温度" 的复合型人才,亿万老年人的 "幸福晚年" 才真正有了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