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院短托服务走红,新模式如何影响养老格局?

发布时间:2025-07-17 13:33:04

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养老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上海 60 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 600 万,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增加到近 86 万。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愈发凸显。近两年,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 —— 养老 “短托”,正悄然在上海兴起,并逐渐成为老年人生活过渡的热门之选。​

养老 “短托”,又称 “喘息式服务”,其入住时间极为灵活,少则一天,多则数月,能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照护需求。无论是因病需要短期专业照护和康复,还是子女因事暂时无法照料,亦或是老人单纯想体验机构养老,短托服务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去年春节前后,为满足急剧增长的短托需求,上海集中筛选出 164 家服务质量过硬的养老机构开展短托服务。今年 2 月 6 日,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进一步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一大批养老机构纷纷将短托服务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服务量稳步上升。以上海杨浦区为例,全区共有 62 家养老院和老年日托中心,目前已有 26 家推出短托服务,短托周期从几天至几个月不等。​

71 岁的裘邵雄,因多次脑梗导致身体行动不便,长期依赖康复治疗与生活照料。今年 1 月,得知养老院可提供 “短托” 服务,且无时间限制、能提供专业康养服务时,他和妻子十分欣喜。此前裘邵雄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良好。而和禾和养老院的设备与服务与医院相差无几,这让他们当即决定选择此处。在养老院,护理团队为裘邵雄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每天上午进行康复治疗,下午则在花园晒太阳或参加文化活动。在这里,他与外界交流增多,心情愈发舒畅。对于裘邵雄的妻子杨玉琼而言,丈夫有人专业照料,自己也能放心,减轻了不少负担。​

在保利和熹会养老院,91 岁的张鸿发和 87 岁的老伴沈惠苓将养老 “短托” 视为长住前的 “试用”。在决定长期入住前,他们辗转尝试了两三家养老院,最终在保利和熹会养老院 “短托” 三天后,被这里良好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以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所打动,将 “短托” 转为 “长住”。如今,张鸿发在养老院的生活规律且充实,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活动,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体重增加了 4 斤多。​

除了满足临时照护与体验需求,养老 “短托” 还催生出了更多新颖的生活方式。74 岁的王云飞常年独居,为排解寂寞,2022 年起她在和禾和养老院 “租” 床,过上了养老院与家 “候鸟式” 往返的生活。她每月一半时间住在养老院,参与卡拉 OK、麻将、围棋比赛、手工制作、公园踏青等丰富活动;另一半时间则外出旅游或在家休息。养老院对她仅收取固定床位费以留床,其他费用按日按需收取。这种灵活的模式让王云飞的生活更加自在惬意。​

随着短托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其服务内容与形式也在持续升级。杨浦区正在探索为老年人提供 “量身定制” 的短时养老服务,从原本单一护理员服务转变为多专业团队协同服务,涵盖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与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同时,鼓励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输出至社区,开展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机构专业服务。​

普陀区的部分养老机构,今夏推出定制化 “度夏短托服务”,吸引众多老人体验。城怡养护院的短托服务价格合理,服务内容全面,近九成体验老人选择长住。众仁老年养护院为短住老人开放新楼层,提供全新居住环境与丰富服务项目,并计划将 “短托” 服务常态化。​

养老 “短托” 服务的兴起,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养老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照护压力,促进了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与市场的不断探索,相信养老 “短托” 服务将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托” 起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