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养老院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养老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超过 15% 选择在养老机构生活,而这一群体的肠胃功能普遍较弱,对食品安全的敏感度远超普通人群。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刻把握这一民生痛点,针对全区 35 家养老机构实施的食品安全保障工程,不仅是监管责任的体现,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 "食安养老" 的治理智慧。
精准普法破解养老食堂认知瓶颈
养老机构食堂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对象的脆弱性与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淮安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的 "点对点" 宣讲模式,直击养老院食堂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的行业通病。执法人员摒弃传统普法的文件宣读模式,将《食品安全法》中与养老食堂密切相关的 23 条核心条款,转化为 "采购台账如何记录"" 剩菜处理的三个禁忌 " 等实操指南。结合 2024 年邻市某养老院因食材储存不当导致的集体腹泻事件,用本地老人熟悉的方言解析亚硝酸盐超标、生熟交叉污染等专业概念,使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象的操作规范。这种定制化宣讲使辖区养老机构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测试合格率从去年的 68% 提升至 92%,为食品安全筑牢了认知根基。
全链条排查构建风险防控闭环
养老机构食品安全事故的 76% 源于食材处理环节的疏漏 —— 这是淮安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分析近三年辖区及周边地区案例得出的关键结论。基于此,他们实施的 "细对细" 排查机制,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在食材采购环节,重点核查供应商资质与索证索票情况,确保米面油等大宗食材可追溯率达 100%;在储存环节,严格检查冷藏设备温度记录,杜绝过期食材流入老人餐桌;在加工环节,对生熟砧板混用等常见问题建立 "红黄牌" 预警制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 37 处隐患,执法人员创新采用 "整改明白纸 + 示范照片" 的方式,使整改完成率较传统文书通知方式提升 40%。这种 "检查 - 整改 - 复查" 的闭环管理,让 35 家养老机构的食材安全达标率实现了月度动态 100%。
温情监管激活长效治理动能
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运营经费紧张、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不能仅靠强制执法。淮安区市场监管局推行的 "心连心" 服务模式,彰显了柔性治理的现代智慧。他们联合民政部门编制《养老院食堂标准化操作手册》,将复杂的消毒流程简化为 "一冲二泡三蒸四查" 的四字诀;针对部分养老院餐具消毒设备老化问题,协调医疗器械企业开展以旧换新公益活动,降低改造成本 30% 以上。更具创新性的是建立 "食品安全积分制",将日常规范操作与民政部门的星级评定挂钩,激发养老机构主动提升的内生动力。这种 "监管 + 服务" 的双轮驱动模式,使辖区养老机构食堂的自主改进建议数量同比增长 210%,形成了可持续的食品安全治理生态。
从法律宣讲的精准滴灌到隐患排查的细致入微,再到服务指导的温度传递,淮安区市场监管局的实践构建了养老院食品安全保障的 "淮安样板"。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将监管刚性与服务柔性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不仅守护了 35 家养老机构里千余名老人的餐桌安全,更为破解 "老有所养" 向 "老有颐养" 转型中的食安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智慧监管系统的逐步上线,这里的银发餐桌将迎来更智能、更可靠的安全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