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打破刻板印象,沪上老人观念缘何悄然转变?

发布时间:2025-02-27 13:24:19

在传统观念里,送老人去养老院似乎总被贴上 “子女不孝” 的标签。然而在上海,越来越多老人及其家属的想法正发生着 180 度大转弯,从最初对养老院的抵触,逐渐转变为主动接纳。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先看看沪上养老院的入住情况,变化可谓惊人。杨浦区延吉街道养老院一直人气颇高,在完成部分设施改造后,更是供不应求。去年记者探访时,这里的入住率就相当高,可没想到 3 个月后回访,209 张床位已全部住满,甚至还有四五位老人在排队等待入住。静安区益福养老院也曾面临发展困境,由于医疗服务存在 “短板”,入住率一度在 30% 左右徘徊,整层楼几乎空无一人。但在与社区医院、三甲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后,情况大为改观,如今入住率飙升至 93%,采访当天还有新老人签约入住。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上海共有 700 多家养老机构,提供 17.58 万张养老床位。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上海养老机构在服务品质上的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今年年初,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该方案围绕老年人密切相关的 “医、护、食、住、心、安” 六件事,开展八项行动,致力于全面强化养老机构服务品质。

在居住环境打造方面,上海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力求让养老院像家一样温馨。普陀区长风敬老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家始建于 1996 年的养老院,运营多年后设施陈旧。2023 年 10 月,它启动全面修缮改造,并于 2024 年 8 月重新开放。改造后的长风敬老院焕然一新,不仅优化了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还增设了康复室、聊愈室、助浴间等功能区域,不少床位也升级为护理型床位。这些改变让入住率大幅提升,从改造前的 41 人增加到 61 人,入住率达到 87%。

一位因意外膝伤暂时丧失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在入住长风敬老院后,感受到了护理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护理员们每天面带微笑查房、送餐,耐心地为她洗脸、翻身,细致记录她的护理要求,如饮水量、如厕频率、翻身时间、饮食类型等。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原本因受伤而低落的心情也慢慢好转。她甚至打算膝伤恢复后也不回家,就留在敬老院常住。

同样,经过升级改造的曹家巷长者照护之家,转型为专注认知症照料的长风・慧忆家园长者照护之家。改造前,这里建筑面积不足 550 平方米,却设有 40 张床位,不同照护需求的老人混住,难以提供精准服务。改造后,床位精简至 18 张,增加了功能空间,还在细节处尽显对认知障碍老人的关怀。比如,厕所房门配有醒目的马桶形象标记,楼道走廊有彩色动线指明方向,卧室床头的日历本每天都会被翻至当天日期。而且,每收住一位老人,护理员都会上门评估并进行两周观察,根据观察结果为每位老人制定近 10 页的个案照护计划。这些贴心举措让慧忆家园的口碑直线上升,尽管收费标准提高了,但运营两个多月就已入住 16 位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就医是否便捷至关重要。调查发现,能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院更受青睐。为解决老人就医难题,上海积极推动医养资源联通共享。

益福养老院作为民办养老机构,曾经因为没有内设医疗室,老人生病就医极为不便,导致很多人考察后放弃入住。2023 年 8 月,静安区实施 “五床联动” 计划,益福养老院成为首批试点机构。共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养老院设点,老人可以在这里就诊、配药。同时,养老院还与闸北区中心医院签订协议,病情严重的老人能直接转院。“五床联动” 不仅解决了老人就医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还让益福养老院的入住率大幅提升。

松江社会福利院则探索出 “1 + X” 医养结合模式。其中 “1” 是福利院内设的医疗机构,“X” 代表与多方的合作。福利院与属地广富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引入家庭医生工作室,每周安排医生坐诊;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南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还打造了 “互联网医院 + 养老院” 模式。通过 “云诊室”,老人可以远程挂号、线上问诊、线上配药,药品直接寄送到福利院药房。这种模式让老人不出院门就能看病,家属还能在线观诊。目前,全市已有 156 家养老院推广 “养老院 + 互联网医院” 模式,按照规划,到 2027 年,上海将打造 100 家医养结合示范性养老机构,实现相关培训和服务全覆盖。

为了打破 “住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 的刻板印象,上海的养老机构纷纷打开围墙,推出 “试住”“短托照护” 等服务,让市民亲身体验养老院的生活。

90 岁的陈秀清老人在选择养老院时,不仅考察硬件设施,还会观察护理员的态度、老人的日常穿戴等细节。当她发现卧床老人的床单没有异味、老人们的指甲修剪得很干净时,便放下顾虑,选择在延吉街道养老院试住并最终签约。73 岁的房阿婆患有心脏病,在黄浦区老年公寓试住期间,与其他老人相处融洽,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专业护理带来的安全感,最终决定正式入住。

“短托照护” 服务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去年春节,万宏悦馨第一养老院接收了两位短托老人,叶阿婆失能失智,姚老伯患有帕金森症。起初,姚老伯的老伴十分担心他不能适应养老院生活,但住了几天后,发现他状态不错,胃口也变好了。今年春节回访时,两位老人都已签约长期入住。松江社会福利院在今年春节也接收了两位 “短托” 老人,其中一位 80 多岁的老太太因腰椎压缩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在福利院,她得到专业护理和康复治疗,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如今,养老院服务质量好不好,老人最有发言权。随着越来越多养老机构打开大门,老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养老院,还会比较各家的性价比,优质养老院也因此口口相传。上海市民政局下一步还将定期开展养老机构满意度评价,探索建立公众点评机制和口碑指数,把老人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真正做到 “问效于民”。上海养老机构的这些变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对养老院的看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在这里安享晚年。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