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银发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其中养老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当下,养老院市场无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床位数量上,都呈现出正向增长的良好态势,这无疑昭示着养老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传统观念的束缚、行业供需矛盾等问题依旧突出,亟待解决。
81 岁的陈婆婆,就经历了对养老院态度的巨大转变。3 年前,陈婆婆的老伴在重庆离世,这给她带来沉重打击,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而她的儿子儿媳在成都工作,相隔甚远,为了照顾母亲,儿子每日奔波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疲惫不堪。当时孙子正值初三升学关键期,“上有老下有小” 的压力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即便如此,陈婆婆起初坚决反对去养老院,在她心里,进养老院就等于 “等死”,这种想法在很多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不少老人还认为进养老院是子女不孝的表现。而且,陈婆婆从新闻里看到一些养老院负面事件,实地走访后也觉得养老院存在诸如孤独、缺乏交流等问题。
但如今,陈婆婆却在养老社区里过上了规律且幸福的生活。她入住的椿萱茂・珉湾长者社区位于成都西三环路附近,由酒店改造而成,定位高端。这里的一日三餐十分丰富,一周不重样,还有麻将房、棋牌室等活动空间,定期组织各类活动,比如拍全家福艺术照、打球等,丰富老人们的生活。社区还设有专门楼层照顾失能老人,大厅白板上清晰写着 26 条标准化工作指引,细致到关注老人进食、引导参加活动等,全方位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
陈婆婆的观念转变并非个例。随着 “60 后” 步入老年,养老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机构养老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自 2013 年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后,险资等纷纷布局高端养老社区。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 7.1 万亿元,占 GDP 的 6% ,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8 万亿元,2025 年达 9 万亿元。到 2035 年,在不同增长方案下,银发经济规模占 GDP 的比重将在 20.17%-25.5% 之间。同时,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 38.7 万个,养老床位合计 829.4 万张,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都在稳步增长。
当前我国养老形成了 “9073” 的格局,即 90% 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 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 入住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具有公办与民办并存、中高端机构稀缺、资金投入大的特点。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发展银发经济,对养老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普惠型机构床位紧张,高端机构价格过高,导致老人收入与需求不匹配。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高端养老社区发展快,但收费高与老人收入低的矛盾突出;欠发达地区则以小型机构为主,多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高端养老社区发展受限。这使得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不高,影响盈利能力,一般养老机构租金与人力成本占运营成本的 80%,利润率仅约 15%,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养老产业还面临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培训不足、行业吸引力低等问题。
另一方面,养老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也面临困境。尽管政策倡导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进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的应用,但由于产业链不完善,智能化设备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为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椿萱茂・珉湾长者社区的董院长建议: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运营补贴,降低养老机构租金压力;支持国产适老化设备研发,降低成本;加强宣传,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提高机构养老的社会接受度。
养老产业的发展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在这个黄金发展期,只有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解决行业现存的难题,才能让养老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晚年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