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23 11:40:15

一、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日益凸显。失能老年人丧失了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生存保障与尊严保卫极为脆弱。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失能老年人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4600万人。如何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难题,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福祉,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

二、现状分析

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全国共有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517.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床位305.8万张。然而,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即使他们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也面临着床位紧张的问题。因此,居家养老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尽管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一床难求”与郊区、农村地区养老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并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制度设计、设施供给和人员供给都没有及时跟上现实需求。

三、行业数据与案例

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增长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快速增长。截至某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达到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1.2倍。然而,这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

“十四五”时期,我国组织实施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已支持184个项目地区建设34.7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64.7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同时,推动各地在县区层面建成413个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北京市适老化改造案例

北京市民政局、发改委和财政局联合印发《促进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工作方案》,为全市有需求的户籍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这一政策不仅涵盖了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还将受益人群扩大至全市户籍老年人家庭。通过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改造,提升了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

四、专家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针对失能老年人群体,我国的养老服务制度设计应集中于如何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他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老年人数据库

为了精准摸清失能老年人的底数,需要进一步完善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老年人数据库。通过动态调整轻度、中度、重度各个阶段失能老年人的数据和服务需求,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

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为依托”,尤其需要离家最近的社区支持。因此,在顶层设计上需要构建一个能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系统,特别是打造一个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平台,形成以平台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需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素质和数量。同时,建立完善的职业保障体系,形成提供养老服务的生力军,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五、政策法规

为了解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此外,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试点扩大到更多城市。这些政策法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六、结论

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努力,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失能老年人在社区得到照护,让他们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