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县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养老服务网络的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分工科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
制定规划: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规划,明确各级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布局和功能定位。
设定目标:确立分阶段的建设目标,如短期目标(如一年内建成多少处养老服务设施)、中期目标(如三年内实现县域养老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和长期目标(如全面构建高质量、高效能的县域养老服务网络)。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县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
加强县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其中心龙头作用,履行兜底保障、失能集中照护等职责。
拓展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等功能,提升县级养老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加强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围绕老年人多元需求链接汇聚资源,打造功能多元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将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成养老服务“一站式”窗口,方便老年人就近享受各类养老服务。
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
加强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突出就近就便优势,按需灵活设置短期托养、日间照料、老年助餐、上门服务等功能。
形成资源合理配置、功能衔接互补的服务支撑网络,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优化服务供给
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顺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和意愿,大力发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上门服务。
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
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照护技能培训、“喘息服务”等支持,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作用:
聚焦高龄、失能、残障等老年群体需求,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积极发展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网络,发挥社区资源整合作用,强化对居家养老的支持和机构养老的衔接。
强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
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夯实公办养老机构特殊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主阵地作用。
规范公建民营、公建国营等委托运营方式,加大普惠养老机构和护理型床位建设力度。
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市场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服务市场的活力。
四、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
互联互通:加强不同层级养老服务平台设施的互联互通、统筹协调,实现县域养老服务资源的共享和供需衔接。
医养结合:完善衔接共享的医养结合机制,着力打通医、康、养结合的堵点与障碍,加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的结合,满足老年人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智慧养老发展
智能技术应用:推广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智能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县域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总之,完善县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供给、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以及推动智慧养老发展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构建出功能完善、分工科学、覆盖城乡的县域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