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中年护工荒:薪酬涨了 3 倍,为何还是招不到人?

发布时间:2025-07-21 13:44:59

清晨六点,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的走廊里,58 岁的护工王桂英正帮 82 岁的张奶奶翻身。不远处,61 岁的护工刘建国推着轮椅送老人去餐厅 —— 这两位 “高龄护工” 与服务对象的年龄差不足 25 岁,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养老院里越来越常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0-50 岁的中年护工却成了稀缺品:即便月薪涨至 7000 元(较 15 年前增长 3 倍以上),叠加政府补贴后收入远超行业新人,养老院仍面临 “一人难求” 的困境。

薪酬与缺口的悖论:中年护工为何成了 “奢侈品”

养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奇特的供需失衡。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机构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22.6%,智联招聘数据则显示同期护工岗位需求激增 54%,平均招聘月薪达 5720 元,同比上涨 8%。但在薪酬持续走高的背后,30-50 岁的中年护工却出现断档。

北京寸草春晖人力资源负责人潘晓丽的感受尤为直观:集团下属十余家养老院,一线中年护工已不足 10 人。“他们体力好、有经验,能应对老人突发疾病等复杂情况,本应是主力军。” 但现实是,好不容易招到的中年护工,要么 3 个月内辞职,要么频繁因家庭事务请假。

这种缺口源于供需两端的剧烈变化。需求端,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 40.6 万个,较 2019 年翻倍;九如城创始人谈义良指出,老龄化加深叠加疫情后健康意识提升,养老院潜在入住需求仍在增长,而监管趋严更要求机构提高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供给端却在收缩:中年群体更倾向选择家政行业 —— 北京地区护工与家政工薪酬均在 5000-7000 元区间,但护工需 24 小时轮班、处理老人吃喝拉撒等高强度工作,家政工作则相对灵活轻松。

年轻人来了,但能填补缺口吗?

与中年护工荒形成反差的是,年轻护工的招聘正在变得容易。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张玉今年校招时,收到的简历数量比往年翻倍,49 名实习生全部派往一线。职业院校数据显示,养老服务专业录取人数近年翻倍增长,本科、大专学历的年轻护理员正批量进入行业。

这背后是就业市场的现实选择:2025 年高校毕业生达 1222 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养老机构对年轻人的学历要求也在提升 ——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养老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占比从 2024 年的 15.3% 升至 24.7%。年轻人的加入,正推动养老院从 “体力密集型” 向 “专业服务型” 转型。

但年轻护工的短板同样明显。北京养老机构的年轻护理员起薪仅 4000-6000 元,远低于当地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 8909 元。张玉坦言:“前两年新人薪酬低,是因为缺乏经验,但这也导致年轻人流失率不低。” 更关键的是,老年照护需要的生活阅历和应急处理能力,往往需要 5-10 年实践积累,这意味着年轻护工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年护工的作用。

破局之道:不止于涨薪的行业重构

中年护工荒的本质,是养老行业职业价值与社会认知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涨薪远远不够。

从政策层面看,现有护理员岗位津贴(初级 500 元 / 月、高级 1000 元 / 月)的激励效果有限。可参考上海试点经验,将津贴与服务年限、技能等级深度挂钩,对连续从业 10 年以上的中年护工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打通护工与医疗护理职称的互通渠道,提升职业荣誉感。

对机构而言,需建立更清晰的职业发展体系。潘晓丽所在的集团已开始将本科护工纳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从护理员到主管再到副院长的晋升路径,能让年轻人看到 “薪资天花板” 之外的成长空间。而针对中年护工的家庭顾虑,可探索弹性排班、家庭支持补贴等模式,降低从业阻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的转变。当养老院从 “托老所” 升级为 “健康服务中心”,当护工从 “伺候人” 的职业变成 “健康管理师”“老年社工” 等专业化角色,中年群体才会重新审视这份职业的价值。

养老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但前提是先解决 “谁来照顾老人” 的核心命题。中年护工荒既是挑战,也是行业升级的契机 —— 只有让护理岗位成为有尊严、有前景、有温度的职业,才能真正破解这场 “银发经济” 背后的人力困局。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