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的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一面挂满 300 多张专利证书的白墙格外醒目,隔壁的 “资质墙” 上,德国红点奖、欧洲好设计奖等数百个国内外奖项见证着这家企业的成长。成立仅 6 年,这家深企正以硬核科技实力,推动着养老院等养老场景的智能化变革,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为养老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老龄化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机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8.7%,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 4000 万。据民政部预测,到 2025 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12 万亿元,而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护理人员短缺、服务效率低下等痛点,智能化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科技精准捕捉到这一机遇,聚焦智能护理赛道构建了覆盖 “方便、穿衣、吃饭、上下床、走动、洗澡” 的 6 大全链条产品体系。在罗湖黄贝岭颐养院,其研发的智能行走机器人已成为老人的 “移动助手”—— 仅需一个按键即可完成坐姿到站姿的转换,配合安全防护系统,能将康复训练中的摔倒风险降低 60% 以上。这种从实际需求出发的产品创新,正是智能养老设备赢得市场的关键。
扎根场景的研发创新逻辑
“我们的工程师曾在养老院住了整整 8 个月。” 作为科技董事长助理蔡谊潼的话道出了企业研发的秘诀。创始团队自 2018 年起,足迹遍布全国 100 多所养老机构,并深入日本、德国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调研,累计收集失能人群护理需求数据超 10 万条。
这种沉浸式研发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企业现拥有 300 多项技术专利,其中 100 余项为发明专利,在智能护理床、移动辅助设备等核心产品上实现了 23 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其明星产品智能护理床为例,通过压力传感与 AI 算法结合,能自动识别老人翻身需求并辅助调整体位,使褥疮发生率下降 72%,大大减轻了养老院护理压力。
研发团队的跨界背景更成为创新加速器。这支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医学转化领域深耕近 20 年的队伍,创造性地将康复医学原理融入机械设计,使产品不仅具备科技属性,更符合医疗级护理标准。这种 “技术 + 场景 + 医学” 的三元研发体系,成为企业持续领跑的核心竞争力。
从深圳到全球的品牌进阶之路
在国内市场,作为科技的产品已覆盖全国 3000 余家养老院和医疗机构,线上渠道年销量增长率保持在 80% 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海外拓展速度:产品已进入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 ISO 等九大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年均增长 45%,成为 “深圳智造” 的一张新名片。
这一发展态势与深圳的创新生态密不可分。这座城市聚集了全国 30% 以上的智能养老领域人才,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缩短 40%。正如蔡谊潼所言:“同行间的良性竞争与技术切磋,让我们始终保持迭代速度。” 在深圳智能养老产业集群效应下,企业形成了 “研发 - 测试 - 量产 - 反馈” 的快速闭环。
随着 5G、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作为科技正将养老院智能设备接入云端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老人健康风险。这种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模式升级,不仅重构了养老院的运营逻辑,更推动着整个养老产业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在 12 万亿级市场的蓝海中,以作为科技为代表的深圳企业,正用科技力量重新定义 “老有所养” 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