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养老院餐桌安全:淮安区市场监管局的专项攻坚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08 13:22:50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养老院食品安全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已突破 4 万家,其中 85% 以上的机构内设食堂,而老年群体因生理机能退化,对食品安全的敏感度远超普通人群。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辖区内 35 家养老机构开展的专项食品安全检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的民生保障工程,通过法治化监管与人性化服务的有机融合,为银发群体筑起 "舌尖上的防线"。​

法律宣讲:破解养老机构的认知壁垒​

淮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深谙,养老院食堂的安全短板往往始于认知盲区。不同于普通餐饮机构,辖区内养老机构食堂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平均 58 岁)、流动性低(年更换率不足 15%)的特点,这导致食品安全知识更新滞后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执法人员创新采用 "法律翻译" 工作法,将《食品安全法》中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等条款,转化为 "每年必须查一次体,有病不能上灶台" 的通俗表达。​

在淮安区夕阳红养老院的宣讲现场,执法人员结合 2024 年邻市某养老院因使用过期食用油导致 12 名老人食物中毒的案例,用 "过期食品像过期药品,吃了会害命" 的比喻,让从业者直观理解索证索票制度的重要性。这种 "案例 + 法条" 的宣讲模式,使辖区养老机构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考核通过率从年初的 68% 提升至 92%,有效筑牢了安全认知的第一道防线。​

隐患排查:建立全链条的安全屏障​

"老人家的饭菜,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是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常说的一句话。针对老年饮食的特殊性,检查团队构建了 "采购 - 储存 - 加工 - 留样" 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在食材采购环节,重点核查供货商资质文件,要求所有肉类产品必须提供检疫合格证明,这一举措使辖区养老机构食材溯源率达到 100%。​

在储存环节,执法人员创新设计 "三色分区" 储存法 —— 绿色区存放 72 小时内食用的新鲜食材,黄色区存放冷藏的半成品,红色区隔离临期食品,有效解决了此前 5 家机构存在的食材混放问题。针对检查发现的 6 家机构加工区卫生不达标、4 家餐具消毒记录不全等问题,执法人员采用 "整改二维码" 跟踪系统,将整改要求、时限和复查结果录入系统,扫码即可查看整改进度,确保问题 100% 闭环处理。​

长效监管: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食品安全非一日之功。淮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专项检查基础上,建立了 "三张清单" 管理制度:问题清单明确 23 项整改要点,责任清单落实院长、厨师长、采购员的三级责任,服务清单提供 6 类标准化指导手册。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使辖区养老机构食堂的食品安全量化分级 A 级单位占比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37%。​

更具创新性的是,该局联合区民政局开发了 "银发餐桌" 智慧监管平台,通过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食堂操作过程,运用 AI 技术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预警。平台运行半年来,已累计发出食材储存温度异常、留样不规范等预警 32 次,均得到及时处置。这种 "人防 + 技防" 的监管模式,正在成为破解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的有效路径。​

随着首批整改机构全部通过复查,淮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启动第二轮 "回头看" 行动。正如该局负责人所言:"养老院的餐桌安全,检验着监管工作的民生温度。我们将以常态化检查守护每一份餐食的安全,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这样的监管实践无疑为全国养老机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经验。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