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独居老人张老伯坐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望着客厅里堆积的装修材料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作为普陀区真如街道首批申请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老人,他盼这一天盼了半年 —— 卫生间要装扶手,卧室要换防滑地板,走廊得加感应灯。可改造要 45 天,自己这把老骨头去哪过渡?女儿家住 6 楼没电梯,酒店的浴缸爬不进去,老友的子女也早把房间占了。就在他愁得失眠时,社区网格员带来了好消息:“老伯,区里 29 家养老院能接‘短托’,改造期间您去那住,专业护工照顾,比家里还方便。”
这个让张老伯豁然开朗的解决方案,藏着当下适老化改造浪潮中的一个关键命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8 亿,其中超 90% 选择居家养老。随着《“十四五”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 “2025 年完成 200 万户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各地改造工程加速推进,但 “改造期间住哪里” 成了绕不开的坎。住建部 2024 年调研显示,83% 的老人因过渡住宿问题推迟或放弃改造,而能提供专业短期照护的场所,缺口高达 72%。
普陀区的 “适老化改造 + 短托养老” 模式,恰恰在这个缺口上搭了座桥。该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的统计显示,自今年初推行该模式以来,29 家合作养老院已接收 23 位像张老伯这样的 “过渡老人”,平均入住时长 28 天,其中 6 位在体验后直接签订了长期入住协议。“这不是简单的‘借宿’,而是居家与机构养老的无缝衔接。” 科长李敏解释道,改造家庭只需在 “随申办” 选择好美家、云捷等合作服务商,系统会自动匹配 3 公里内有短托床位的养老院,最快 2 小时完成对接。
这种高效衔接的背后,是对养老资源的深度盘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平均仅为 68%,部分城区养老院甚至常年空床率超 30%。而普陀区的合作机构中,短托服务让闲置床位利用率提升了 15-20%。“以前空着也是空着,现在每月多接待 2-3 位短托老人,不仅增加了收入,护工的工作量也更均衡。” 上海真如养老院院长王颖算了笔账,短托收费按天计算(含餐费约 150-200 元 / 天),单月能为机构增收近万元。
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传统过渡方式的痛点。对高龄老人来说,住子女家可能面临 “隐性负担”—— 晚辈的作息、饮食差异容易引发矛盾;住酒店则缺乏专业照护,一旦发生跌倒、突发疾病,后果不堪设想。而养老院的短托服务,从进门就透着专业:张老伯入住当天,护士就根据他的体检报告(需包含传染病筛查)制定了照护计划, meals 按糖尿病食谱准备,每天上午的康复操特意安排在他习惯的散步时间,“比女儿想得还周到”。
这种 “体验式入住” 还意外推动了机构养老的认知升级。不少老人对养老院的印象还停留在 “冰冷的集体宿舍”,但 24 小时热水、智能呼叫系统、同龄人的棋牌局,让张老伯的女儿感慨:“原来养老院是这样的,以后真动不了了,送这来我放心。” 数据印证了这种观念转变:普陀区短托转长住的转化率达 26%,远高于行业平均 5% 的水平。
从行业视角看,这个模式撕开了适老化生态的突破口。“9073” 养老格局(90% 居家、7% 社区、3% 机构)下,居家与机构并非割裂的选项。普陀区通过政策引导,让养老院从 “终极养老选择” 变成 “阶段性服务载体”,既解了改造家庭的燃眉之急,又为机构注入了新活力。正如上海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陈跃所说:“当养老院能灵活承接短托、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等多元需求,才能真正成为居家养老的‘后盾’。”
如今,张老伯的家已经改造完毕,防滑地板泛着温润的光,卫生间的扶手牢牢嵌在墙上。但他每周仍会回养老院看看牌友,“那里不止是临时住处,更像个随时能回去的‘老家’”。这种温暖的连接,或许正是适老化改造最该抵达的终点 —— 不仅改造物理空间,更重构养老资源的协作生态。而随着更多地区开始复制普陀经验,养老院正在从 “最后选择”,变成千万老人身边触手可及的 “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