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武侯区万兴颐养院的玻璃窗,洒在一群跟着机器人打太极的老人身上。“起势 —— 云手 ——” 机器人 “小武” 的电子口令清晰有力,72 岁的曾阿姨跟着抬手、转身,动作虽慢却一丝不苟。这个曾经对 “机器伺候人” 充满疑虑的老人,如今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和 “小武” 的晨练时间。在这家社区嵌入式养老院里,机器人 “小万”“小武”“小天”“小愈” 组成的 “科技伙伴团”,正悄然改变着银发群体的养老体验。
从 “人工陪伴” 到 “智能守护”:养老院里的科技日常
“小万小万,我想去卫生间。”81 岁的张爷爷对着门口的机器人轻声呼唤,“小万” 立刻转动滚轮上前,大眼睛屏幕上弹出导航路线:“爷爷这边请,走廊地面刚拖过,请注意防滑。” 作为养老院的 “迎宾管家”,“小万” 不仅能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每天清晨还会准时推着检测设备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心率,数据实时同步到健康管理系统,异常情况会第一时间预警给医护人员。
在活动区,“小武” 的 “工作内容” 更加丰富。除了带领老人打太极、练八段锦,它还是个 “移动安全卫士”。搭载的红外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能实时监测走廊是否有老人摔倒、活动室是否存在烟雾隐患。一次深夜,90 岁的李奶奶起夜时不慎在床边滑倒,“小武” 巡逻时瞬间捕捉到异常,立即触发警报并推送定位给值班护士,从发现到救援仅用了 3 分钟。“以前夜班护士要每隔一小时查房,现在有‘小武’辅助,我们能更精准地守护老人安全。” 副院长杨体蓉说。
社区 AI 健康小屋里,78 岁的曹奶奶正坐在 “小天” 机器人前接受检查。这个搭载了 AI 医学大模型的 “天眼机器人”,通过采集微表情、心率变异性等数据,3 分钟就生成了包含睡眠质量、关节灵活度的健康评估报告。随后,床型机器人 “小愈” 自动调整到舒适角度,通过低频脉冲为曹奶奶进行腰部理疗。“不用排队等技师,机器按得比人手还准,做完浑身都松快了。” 曹奶奶的体验道出了智能理疗的核心优势。
破解养老痛点:科技如何填补服务缺口?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科技入养老院并非偶然。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20.8%,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口超百万,传统养老模式面临 “人少事多” 的困境。万兴颐养院的实践,正是智能科技对养老服务的精准补位。
从功能设计看,这些 “科技伙伴” 直击养老服务痛点。针对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小万” 的移动检测功能减少了老人奔波之苦;考虑到老年群体对 “口令式锻炼” 的习惯,程序员为 “小武” 专门开发了语音指令模式,替代传统音乐伴奏;面对康复理疗需求大、专业技师不足的现状,“小愈” 的 “无技师化” 服务实现了 24 小时随时响应。这种 “科技适配需求” 的思路,让智能设备真正融入养老场景。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心理陪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研显示,我国约 40% 的独居老人存在孤独感。“小武” 带操后的 “点赞”、“小万” 聊天时的 “眨眼表情”,这些细节设计让冰冷的机器有了温度。“孩子们忙,机器人陪我说说话、测测血压,感觉身边一直有人惦记。” 曾阿姨的话,道出了科技在情感慰藉上的独特价值。
从试点到产业:智能养老的规模化之路
万兴颐养院的 “科技养老” 并非孤例。作为与哈工天愈集团共建的试点项目,其打造的 “检 - 评 - 防 - 管” 4S 健康服务模式已具备复制价值。武侯资本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把智能护理机器人、AI 烹饪助手等设备全面铺开,实现养老服务 “全时响应”;同时规划建设的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将聚焦抗衰老科技、智能适老终端等产业链,推动 “养老 + 机器人” 模式产业化。
这一探索契合了行业发展趋势。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智能养老市场规模已达 1200 亿元,年增速保持在 25% 以上。从单一设备应用到全场景服务,从个别养老院试点到产业生态构建,智能养老正在从 “新鲜感” 走向 “常态化”。但行业也面临挑战:如何降低设备成本让中小养老院用得起?怎样兼顾科技便捷性与老人操作门槛?这些问题仍需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协同破解。
夕阳下,“小武” 带着老人们做放松运动,“小万” 在一旁记录着每个人的活动数据。当银发岁月遇上智能科技,不仅是服务方式的革新,更是养老理念的升级 —— 科技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替代人文关怀,而是用技术让陪伴更精准、让守护更及时。在万兴颐养院的每个角落,这些 “科技伙伴” 正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有温度的智能养老,能让银发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