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88 岁的周金仙在滨康乐龄中心的活动区接过新鲜李子时,脸上的笑容不仅是对当下服务的认可,更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的深层变革。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去哪里养老”“如何体面养老” 已成为千万家庭的现实考题。杭州西兴街道打造的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 “居家 — 社区 — 机构 — 医疗” 四级联动体系,给出了 “原居安老” 的创新答案。
老龄化困局下的 “原居安老” 需求觉醒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18.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3.5%,老龄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研显示,90% 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仅有 3% 愿意入住传统养老院。这组数据背后,是老年人对 “不离熟悉环境、不离社交圈子” 的强烈渴望,也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短板 —— 机构养老床位紧张、离家远、成本高,居家养老则面临专业服务缺失、突发情况应对不足等问题。
西兴街道的实践恰好切中这一痛点。“原居安老” 的核心,是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灵活获取不同层级的服务。这种模式并非简单的 “居家 + 机构” 拼接,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打破服务壁垒,让养老服务像水和电一样,随需应变、触手可及。
四级联动:养老服务的 “无缝衔接网”
滨康乐龄中心 2525 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四级联动体系的密码。这座位于滨康小区的 “社区养老枢纽”,用物理空间的功能分区,直观呈现了服务的层级递进。
一楼的 “社区客厅” 是居家养老的延伸。450 平方米的室外广场上,每天清晨都有老人练太极、跳广场舞;阅览区的书架上,养生书籍和老报纸被翻得卷了边;多功能室里,每周三次的书法课和健康讲座座无虚席。这片区域服务着庙后王、襄七房两个社区的 1200 多位老人,把 “养老” 融入日常社交,让社区成为老人的 “精神乐园”。
二楼的 24 张床位,则是机构服务的 “轻量化版本”。适老化居室内,防滑地板、紧急呼叫铃、可调节病床等设施一应俱全,但更特别的是 “类家庭” 氛围 —— 护工不穿统一制服,而是像家人一样陪老人聊天、包饺子;房间布置保留老人自带的老照片、旧家具,减少 “机构感”。这种设计精准击中了部分老人 “需要照护却怕住养老院” 的心理。
而体系的灵魂,在于 “动态响应” 的机制设计。79 岁的蔡奶奶案例堪称典范:从居家护理员每周上门康复,到老伴突发疾病两小时内通过 “绿色通道” 入院,再到出院后携老伴入住中心实现照护升级,整个过程没有因服务切换产生脱节。这种 “需求变化 — 服务升级 — 资源联动” 的闭环,正是四级体系区别于传统养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医养融合:破解养老服务 “最后一公里”
养老服务的痛点,往往卡在 “医疗” 环节。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 4000 万,他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远高于普通老人。西兴街道的破局点,在于将 “医疗” 嵌入养老服务的每一层级。
滨康乐龄中心与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无缝对接”,打破了医养分离的传统困境。通过 “绿色通道”,老人从突发疾病到入院救治的时间被压缩至两小时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每周三次到中心坐诊,让老人不用跑医院就能看常见病;康复师驻点指导,把专业康复训练从医院延伸到社区。这种 “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快速转诊” 的模式,既解决了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也减轻了家庭照护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联动并非简单的 “物理靠近”,而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的 “化学反应”。老人的健康数据、服务需求、医疗记录实时同步,当蔡奶奶老伴需要住院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快速调取其既往病史,为急救争取时间。这种 “数据跑路代替老人跑腿” 的智慧化手段,让养老服务的响应效率提升了 30% 以上。
社区养老的未来:从 “有围墙” 到 “无边界”
西兴街道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本质上是对养老服务场景的重构。它打破了 “机构 = 养老院” 的固有认知,让养老服务从封闭的院落走向开放的社区,从被动等待服务走向主动响应需求。
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其立足社区、整合资源的底层逻辑。不需要大规模新建机构,而是通过盘活社区闲置空间(如滨康小区 28 幢),联动现有医疗、护理资源,就能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养老服务网络。正如西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闫淼所说:“让老人不离家、不离圈,才是最有温度的养老。”
从行业发展来看,社区嵌入式养老已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导向。“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 “构建城乡老年宜居环境,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西兴街道的实践,正是这一规划的生动落地 —— 它证明,当养老服务真正融入社区肌理、接上 “地气”,就能实现 “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社会安心” 的多赢局面。
夕阳下的滨康乐龄中心,周金仙和老姐妹们在广场上散步,蔡奶奶陪着老伴在阅览区看报。这幅画面里,没有冰冷的围墙,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这或许就是养老服务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把老人 “圈起来”,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里,从容变老。
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西兴街道的探索为社区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当更多地方开始思考 “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时,“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或许会成为破解养老困局的重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