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下,养老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从 “老有所养” 迈向 “老有善养”,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在济南,一场关于养老服务的创新实践正在展开,“机构 + 社区 + 居家” 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新生态逐步成型。记者走访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多家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场所,深入探寻这里多元化养老服务的创新举措。
“幼儿园式” 日托服务:居家与社区养老的完美结合
根据 2024 年济南官方数据,全市 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接近 200 万,几乎每 5 人中就有 1 位老人。对于多数家庭而言,居家养老仍是首选,但当家属白天外出工作、上学,高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独自留在家中,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在历城区唐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幼儿园式” 日托服务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老人们白天被送到服务中心,傍晚家属下班再接回家,实现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 “组合升级”。
市民张先生一家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张先生坦言:“我们夫妻工作繁忙,母亲独自在家使用煤气、电器存在安全隐患,外出买菜也担心她迷路。” 而社区养老中心离家近,不仅为老人提供三餐、娱乐活动,还有安全照护服务,让他十分放心。张先生的母亲也开心地表示:“在这里比家里热闹多了,能和老姐妹们聊天、活动,比自己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唐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垒介绍,“幼儿园式” 日托养老服务正是针对社区家庭需求推出的。这种模式让老人们白天相聚交流、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深受欢迎。李国垒从业近十年,见证了养老服务模式的变迁。如今,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和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模式成为新趋势。以该社区为例,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占地 600 平方米,休息室、长者食堂、理疗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满足 200 位老人就餐与开展文体活动。此外,中心还提供送餐、助浴等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也可陪同老人就医。
“喘息服务”:为家属提供照护 “休息站”
即使有了日托服务,计划外的家庭突发状况仍会引发照护难题。市民老唐对此深有感触,由于父亲年事已高,身边离不开人照顾,夫妻俩多年无法前往国外看望孩子。直到今年春节,他们了解到养老机构的 “喘息服务”,将老人短期托养后,才得以实现探亲计划。
济南鲁商福瑞达护理院院长李春晖表示,对于长期需要专人照顾的老人,当子女需照料患病小孩,或计划节假日出行、返乡探亲时,短期托养能解决应急照护问题,为家庭提供 “休息窗口”。春节、五一等假期是短托服务的入住高峰期,很多家庭因保姆返乡或亲属外出,面临临时照护缺口。短托服务按天收费,入住前会评估老人身体状况,费用涵盖床位、护理、餐饮等,5 - 7 天的短期托养最为常见,不少老人体验后选择长期入住。数据显示,济南鲁商福瑞达护理院自 2017 年运营,2023 年起入住率超 90%,如今更是攀升至 95% 以上,登记排队的老人过百,出现 “一床难求” 现象。
“嵌入式” 社区养老:家门口的贴心关怀
春日午后,历城区东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露台上,91 岁的徐奶奶正和 “老闺蜜们” 开心地打着麻将,不远处,护工陪着其他老人哼唱经典老歌,一片温馨祥和。这得益于街道构建的 “1 处综合养老中心 + 17 处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网络。该中心整合膳食照料、托养、智慧养老等多元服务,通过 40 张长短托床位和 10 张日间照料床位,形成 “小规模、多功能、嵌入式” 服务格局,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照护。2023 年,该中心获评市级示范单位,街道也荣获国家级智慧养老示范称号。
东风街道党工委委员吴静提到,部分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去养老院,但独生子女家庭的照护压力不断增大,推动 “居家养老” 向 “社区养老” 观念转变迫在眉睫。“嵌入式养老” 模式鼓励老人就近入住,子女下班后可到养老中心陪伴用餐、交流,老人想回家也随时可以。许多老人尝试后逐渐愿意留下,这种 “不离社区、不离亲情” 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家庭接受。
年过八旬的马奶奶术后在中心住了半年,感受深刻:“我女儿在国外,儿子和我同社区居住。去年腰椎手术后,孩子们白天上班没法照顾我,在这里护理人员随时在,换药、买药都不用孩子操心。住了半年,我越来越喜欢这里,护理人员比我儿女还细心,连我吃药的用法用量都查得清清楚楚。以前在家就是躺着看电视,现在跟着大家早起做养生操,生活规律了,胃口好了,精神也足了。”
负责运营该中心的山东惠和仁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巩成坤表示,社区嵌入式养老突出 “小规模、多功能、家门口服务” 特点,除基础照护外,还提供上门助浴助洁、送餐等服务。在医疗方面,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打通绿色就医通道。收费参照家政服务标准,根据老人身体评估分 80 - 260 元 / 天四档,含食宿护理费用,特殊服务单独计费。这种模式既保障专业照护,又维系了家庭情感。
社区养老的发展与挑战
巩成坤介绍,目前他们负责运营的社区养老机构已达 20 多家,不仅解决了 “家门口” 养老问题,还提供上门助浴、送餐等特色服务。近年来,人们对社区养老服务,尤其是日托、短托服务的接受度明显提升。这得益于社区养老服务的两大核心优势:一是通过综合性服务满足居家养老需求,特别是半失能及有特殊照护需求的长者;二是采用小规模、多功能的嵌入式设施布局,以 “密网点、小半径” 覆盖社区,形成便民服务体系。“未来,社区将成为连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枢纽,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获得‘一站式’照护。”
然而,养老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护工队伍平均年龄超 50 岁,职业尊严与高强度劳动导致人才断层;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周期长,年均流失率高,与失能老人激增的照护需求矛盾凸显。此外,长达 10 年以上的回报周期,也让部分社会资本投资时较为谨慎。
但巩成坤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拿我们这 20 多家社区养老机构来说,老人和家属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从 “老有所养” 到 “老有善养”,济南养老服务从 “集中供养” 单一模式向 “多元支撑” 生态体系转变,不仅改变了照护场景,更重新诠释了 “晚年幸福”,让社区成为串联尊严与温暖的核心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