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年人的幸福程度是衡量社会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福建省建瓯市,作为省内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老年人口占比偏高,偏远村和 “空心村” 数量众多,这些现实因素给当地农村老人的生活和就医带来了诸多不便。面对这些挑战,建瓯市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
建瓯市以建设农村老年公寓为切入点,秉持 “低成本、易接受、可持续” 的理念,在乡镇开展 “幸福里” 社区试点建设,鼓励老年人集中入住,开展自助互助养老。与传统养老院不同,“幸福里” 社区是自助互助型的自理型老年公寓,主要面向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为了尊重农村老年人 “不离乡土、不离乡邻” 的原居安养意愿,同时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建瓯市将试点选在乡镇集镇,致力于构建 “一刻钟” 养老服务圈。
在住房建设上,“幸福里” 社区严格遵循相关建设工程规范,对工程主体、公共区域和房屋内部进行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医疗方面,社区配建 “智慧健康小屋”,将卫生健康服务延伸到老人身边。生活层面,老人们互帮互助,抱团养老,既解决了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又满足了社交需求,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温暖的晚年生活。
在 “幸福里” 社区的试点过程中,建瓯市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模式。一期项目中,市财政通过奖补的方式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承担场地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试点乡镇则提供场地。到了二期项目,以试点乡镇为建设主体,全面统筹项目建设。为了提高入住率,社区采用可售可租的方式,将公寓销售收入和租金用于平衡社区建设资金与公益性支出。此外,还推出免费试住模式,根据老人试住后的反馈,对社区进行优化调整,不断完善功能,让老人住得更安心、更舒适。
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行是 “幸福里” 社区成功落地的关键。在日常运营方面,当地政府承担公共设施配置和后期公共物业管理费用,老年人则自行负责生活起居,承担水电等费用。在管理上,采取内外联动的方式,社区内实行 “社区长制”,由社员推选一位老人担任社区长,负责社区内部的日常管理;社区外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的联动机制,为社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团队负责物业、安全等工作。建瓯市还依托 “幸福里” 社区成立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助餐服务平台、乐龄学堂平台、康养平台、培训教育平台等,全方位提升为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舒心。
“幸福里” 社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还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老人陆续入住社区,村里出现了闲置住宅、耕地和林地。为避免资源浪费,建瓯市以各乡镇的乡村建设公司为主体,收购闲置宅基地,统筹流转各村闲置耕地和林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老人们通过流转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资料,成为乡村建设公司的 “股东”,增加了收入。这种模式在提高农村国有土地和集体用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福建建瓯市 “幸福里” 社区的成功实践,为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精准定位、先行先试、确保可持续运行以及与乡村振兴统筹发展,让农村老人在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也为其他地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