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成为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6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8.70%,较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比重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这一举措在养老服务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城市养老机构分布不均,中心城区设施过度集中,而一些新兴社区及偏远地区则严重不足。在某些一线城市,老城区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可达 30 张,而新开发的城郊结合部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不足 10 张。同时,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有效衔接,如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的距离较远,导致老年人就医不便。
《通知》的出台正是为了精准解决这些痛点。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重点在于不断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养老服务布局安排。通过引导养老服务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能有效提升设施利用效能。以某二线城市为例,在对老年人口分布及需求进行详细调研后,将新建的 3 所养老院选址于老年人口密集的社区周边,入住率在半年内就达到了 80%,显著提高了设施的使用效率。《通知》强调充足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空间,这对于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意义重大。根据相关预测,到 203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提前做好空间规划,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
在规划编制工作的推进上,省级民政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被赋予重要职责。它们需加强对市县规划的指导和监督,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编制规划。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辽宁、上海、黑龙江等地区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宜优先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省级部门还应推动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将涉及空间用地需求的内容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这一举措能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得到充分保障,避免因土地规划冲突导致的建设受阻。
为了让规划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两部门还配套发布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明确了养老服务设施的选址布局要求,老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应作为重点配置区域。在建筑设计上,要求养老服务设施单体规模集约紧凑,并为未来扩建或增加养老服务床位预留空间。同时,鼓励通过复合功能用地方式设立养老服务设施,如将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站等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但养老服务设施不宜与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混合设置,且不宜安排在地下层、半地下层和夹层,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与便利。
随着《通知》及相关指南的落地实施,未来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能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